味同嚼蜡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像吃蜡一样;没有一点味儿。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。嚼:咀嚼。
出处《楞严经》卷八:“我无欲心,应汝行事,于横陈时,味同嚼蜡。”
例子但世人一见了功名,便舍着性命去求他,及至到手之后,味同嚼蜡。(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一回)
基础信息
拼音wèi tóng jiáo là
注音ㄨㄟˋ ㄊㄨㄥˊ ㄐ一ㄠˊ ㄌㄚˋ
繁体味同嚼蠟
正音“同”,不能读作“tòng”。
感情味同嚼蜡是贬义词。
用法主谓式;作谓语;含贬义。
辨形“嚼”,不能写作“爵”。
辨析味同嚼蜡和“索然无味”都可用来形容文章或语言无味。但味同嚼蜡偏重于“嚼蜡”无味之极;应用范围比较小;是形象的比喻;而“索然无味”是简单的陈述;偏重于毫无兴味;除用于表示文章或讲话外;还可用来表示人、景物等。
谜语最乏味的文章
近义词兴味索然、平淡无味
反义词妙语连珠、饶有风趣
英语be as dry as dust
俄语безвкусный(полная безвкусица)
日语無味乾燥(むみかんそう)なこと
德语trocken(langweilig)
字义分解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落落大方(意思解释)
- 难言之隐(意思解释)
- 莫衷一是(意思解释)
- 望尘莫及(意思解释)
- 多谋善虑(意思解释)
- 起兵动众(意思解释)
- 举重若轻(意思解释)
- 和风细雨(意思解释)
- 动荡不定(意思解释)
- 志在千里(意思解释)
- 肝胆欲碎(意思解释)
- 繁文缛节(意思解释)
- 土木形骸(意思解释)
- 下临无地(意思解释)
- 国泰民安(意思解释)
- 死不开口(意思解释)
- 大腹便便(意思解释)
- 交臂历指(意思解释)
- 平生不作亏心事,夜半敲门不吃惊(意思解释)
- 汲汲顾影(意思解释)
- 霜露之悲(意思解释)
- 拨乱济危(意思解释)
- 赤胆忠心(意思解释)
- 福善祸淫(意思解释)
- 举目无亲(意思解释)
- 饿殍遍野(意思解释)
- 跃跃欲试(意思解释)
- 致知格物(意思解释)
※ 味同嚼蜡的意思解释、味同嚼蜡是什么意思由吉日象在线字典提供。
成语接龙(顺接)
相关成语
成语 | 解释 |
---|---|
知无不言,言无不听 | 说的人,凡是知道的无不说出,听的人,没有一句话不接受。 |
晕头转向 | 晕:头脑发昏;转向:辨不清方向。形容头脑昏乱辨不清方向。 |
压岁钱 | 过阴历年时长辈给小孩儿的钱。 |
推三阻四 | 找各种借口推托、阻挠。 |
结驷连骑 | 随从、车马众多。形容排场阔绰。 |
扶摇直上 | 扶摇:迅猛盘旋而上的旋风。乘着大旋风之势一直上升。比喻事物迅速地直线上升。有时也比喻官职提升得很快。 |
刀耕火种 | 指把草木烧成灰当作肥料;就地挖坑播下种子。指原始的农业耕作技术。也作“火耨刀耕”。 |
敢不承命 | 敢:反语,“怎敢”、“不敢”之意;承:接受。怎么敢不承受你的命令呢?或怎么敢不接受你的意见呢? |
半夜三更 | 三更:旧时一夜分为五更;半夜子时为三更;即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。 |
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 | 谚语。比喻只要有决心,肯下功夫,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。 |
贤母良妻 | 见“贤妻良母”。 |
尽诚竭节 | 诚:忠诚。节:气节,义节。竭尽自己全部的忠诚和义节。亦作“尽节竭诚”、“尽心竭诚”、“尽忠竭力”、“尽忠竭诚”、“尽忠竭节”、“竭忠尽节”。 |
韩信将兵,多多益善 | 将:统率,指挥。比喻越多越好。 |
打退堂鼓 | 退堂:指古代封建官吏坐堂问事完毕。封建官吏在退堂前;差役要打退堂鼓;表示停止办公或审理案件结束。现比喻跟人共同做事时中途退出。也比喻遇到困难或问题时;向后退缩。 |
从天而降 | 天上掉下来的。 |
月儿弯弯照九州,几家欢乐几家愁 | 九州:指全中国。月亮普照全中国,而人间苦乐不同,少数人过着吃喝玩乐奢侈豪华的生活,好多人却过着饥寒交迫的苦日子。 |
义不容辞 | 义:道义;容:允许。辞:推辞。道义上不允许推辞。 |
老牛舐犊 | 舐:舔;犊:小牛。老牛舔着小牛。比喻做父母的怜爱儿女。 |
繁荣富强 | 繁荣:(经济或事业)蓬勃发展;兴盛;富强:(国家)生产丰富;力量强大。形容国家兴旺发达;富足强大。 |
光怪陆离 | 光怪:奇异的光彩;陆离:色彩繁杂。形容奇形怪状;五颜六色。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。 |
形形色色 | 形容事物类别很多;各种各样的都有。形形:原指生出这种形体;色色:原指生出这种颜色。 |
腾声飞实 | 传扬名声与功业。谓使名实俱得传扬。 |
家常便饭 | 家中日常饭食。也比喻常见的、平常的事。 |
扯旗放炮 | 比喻公开张扬。 |
牛衣对泣 | 睡在牛衣里,相对哭泣。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。 |
井中视星 | 从井里看天上的星星。比喻眼光短浅,见识狭隘。 |
一偏之论 | 偏于一面的议论。 |
报雠雪恨 | 报冤仇以洗雪心中之恨。参见“报仇雪恨”。 |